English繁体中文
二维码
 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书生思想 > 解读书生 > 

不拘一格育人才—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

  来源:《盘锦教育科研》 作者:刘杏芳 点击:4974次 日期:2015-10-17

来到盘锦——这块魏书生老师成名的沃土已经八年的时间了。我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,就很仰慕魏老师,希望有那么一天,能亲耳听一听魏老师的课,亲眼睹一睹魏老师的风采,当面接受一番魏老师的赐教。如今,这些幻想已经成为现实。近几年来,借着地利之便,听了魏老师一些课以及魏老师的几场报告,又当面向魏老师请教过几个教书育人方面的问题,受益匪浅。最令我折服并决心终生为之努力学习的,还是魏老师语文课堂上的“大语文”。称其“大语文”,我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高瞻远瞩,适合21世纪的需要,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未来的建设人才
21世纪将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更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、日新月异的时代。经济要发展,国家要强盛,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需要一大批有知识、有能力的建设人才,更需要品德高尚、富有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的爱国精英。为此,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,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,各方面的良好习惯,多方面的能力,就成为每一个教者不容忽视、不可推卸的责任。魏老师正是以他聪慧的头脑、敏锐的目光,高瞻远瞩地把握住了这一点。他通过自己辛勤的探索、潜心的钻研,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全部功能,构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新体系,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四大目标——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、科学素质、能力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。在实践中,他把这四大目标,有目的、循序渐进地灵活渗透到他的语文课堂中,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各种狭隘的条条框框的限制(诸如来自四面八方的“婆婆”的限制,狭隘的升学考试的限制,语文教材的狭窄的范围的限制……),呈现出立体的、多方位的、广阔的教学天地。他所教的学生则好比是一只只高飞云天的雄鹰,任意畅游宇宙,驶向理想的、美好的境界。正如魏老师所说:“教师应加强学生能力(特别是自学能力)的培养,使自己从琐碎而繁重的教学劳动中解脱出来,钻研教育理论,使自己站到更高的角度,给学生以系统的、理论性的指导,使学生和教者都达到一个轻松、自由的境界。”92年3月,听了魏老师讲授的冰心的《小桔灯》,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课堂上,魏老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,形式灵活、随机应变地进行了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。课堂教学始终充溢着轻松、愉悦的气氛,但这种气氛中却渗透了严格的要求,比如随时调整学生坐的姿式,听课的状态,时刻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;课前检测给学生1分钟时间,背诵《挖荠菜》中片断,然后快速默写,结果表明,好生和差生存在较大的差异,好生1分钟约记住60多字,差生只记住20左右字,针对这种情况,魏老师一方面肯定存在的差异,帮助学生分析记忆的差异,同时又激励差生的学习信心,激发其学习兴趣;在本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上,魏老师又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,确定高低不同的学习目标,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,自由选择完成,充分调动起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;在课文分析上,魏老师更是表现出了高水平的驾驭能力,逐层深入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:(1)小桔灯用什么做的?(2)是谁做的?(3)小姑娘是什么样的?(4)为什么要做小桔灯? (5)小姑娘是谁家的?这一系列问题,准确抓住了学习的重点,促使学生积极在课本中寻找答案,很巧妙地训练了学生读的能力。以后又听了魏老师的两节课,魏老师课堂上既放得开,又收得拢的高度驾驭能力,在那海阔天空的课堂教学中所渗透的对学生多层次、多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,令我叹服不已。
二、锐意创新,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,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
长期以来,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都力求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,试图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,但更多的或限于教改的艰难望而却步;或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停滞不前;或换汤不换药,仍然局限于满堂灌,填鸭式的框框之内,学生仍然是一只只机械的容器,被动地接受教师塞给的知识。魏书生却以其睿智的头脑、丰厚的理论基础、无畏的胆识、艰辛的探索,给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树起了一座高标。在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上,他大胆地提出了教学民主的思想——教师为学生服务,学生是课堂的主人。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,他创造了一棵“语文知识树”,科学地、直观地、系统地概括了初中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。在语文教学中,他灵活而巧妙地把这棵“树”栽植在学生的脑海中,为学生自学语文提供了理论依据。同时,魏书生老师大胆实施适合自己教学的“六步教学法”(定向、自学、讨论、答疑、自测、自结),一改教师讲解、学生机械接受的被动局面,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。
近几年来,听了魏老师的几节课,给我感触最深的,就是魏老师的教学民主思想在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。每次课堂上,魏老师都是微笑地面对学生,这无形中架起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的桥梁,把道德的、知识的甘露润入学生心中。同时,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,采取和学生商量的形式(比如学习哪篇课文,培养和训练目标怎么确定,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)。这样做充分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,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再如“六步教学法”的运用,魏老师从不把它当成一种机械模式,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,形式灵活地把它体现在课堂教学中。以90年3月我听的《背影》为例,这节课从温习朱自清的《春》人手,先让学生简介作者,温故而知新,导入课文,接着学生自读课文,扫除字词障碍,然后学生互考自测 (找好一些的学生提问题考差生,并采取打分形式)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,鲜明体现了魏老师的民主思想,他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:(1)认为文章写得好的同学举手。(2)好在何处?学生们讨论,发言很热烈,最后综合得出①语言朴实②写得很感人③标题含蓄、新颖……这样,非常巧妙地由学生民主确定了本文的学习目标,接下来是学生自学解决目标,教师答疑,最后自结。这样的教法,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,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。
三、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,引进生活的“活水”,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
宋代朱熹写过这样的诗句: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魏老师的“大语文”正是以其不竭的源头,时时注入了生活的活水,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和时代的信息。他的作文课,本着既教作文,又教做人的指导思想,常常把学生引向对美好的未来的展望。比如引导学生写《昨天•今天•明天的我》、《2000年我的一天》、《共产主义在我心中》、《站在月球上看地球》等作文,既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,产生了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篇章,又使学生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看到了明天的蓝图,激发了向上的动力。魏老师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,观察家乡的景,联系生活实际布置学生写了《炉长》、《班长》、《为妈妈分忧解愁》、《X X同学今昔》、《他助人为乐》、《清洁工赞》、《售货员的笑容》等文章,由于有了生活的源头,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,就连那些一写作文就头疼的“差生”也能“笔下生花”了。同时,由于写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,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所得,大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,提高了他们的辨别善恶、是非、美丑的能力。此外,魏老师的课堂教学又能随时架起课文和生活的桥梁。使语文教材的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一个个文字符号,经过精心指导、点拨,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,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,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。比如他讲的《济南的冬天》,在欣赏老舍的诗一般语言的同时,要求学生闭目联想,联想北国的冬天的特点,在脑海中编织出一幅温暖、清明的济南冬景图。这样,学生们在受到优美的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,又仿佛做了一次畅游,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,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。
四、“功夫在诗外”——坚定的事业心,坚实的理论基础
长期以来,人们学习魏书生,往往把精力集中在他的课堂的表面,难免步入“邯郸学步”之辙。我认为,魏老师的语文课堂的“大语文”,更关键的则表现在他的课堂教学的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,突出的就是他那种坚定的事业心。为了当教师,他曾经写过150次申请;为了育好人,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,和学生一起跑步,一起搞活动,和学生谈心,放学后和学生一起回家;为了育好人,他刻苦自学,常常是每天只休息三、五个小时。再就是坚实的理论基础,为了教好书,他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学、心理学、哲学、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;为了教好书,他广泛的涉猎各种学科的科学知识、国内外的教改信息和科技信息;为了教好书,他不断整理自己的经验,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。这样,魏老师就使自己站在了时代的高度,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。
以上是几年来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点滴体会,将其汇集于笔下,愿和我们的同行共同探索,以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,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。
(作者工作单位:盘锦市第三初级中学,本文曾发表于《盘锦教育科研》1997年第1期)


您是第 位访客

魏书生教育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址:北京石景山区同文中学102室 电话:010-59796062

邮箱:lianxi#weishusheng.org.cn 京ICP备1302939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网络,如对您构成了侵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